朱元璋,明朝的開國皇帝,對歷史有著深厚的敬意。在他籌劃建造明孝陵的時候,大量的百姓墓地被鏟平,為了確保陵寢的尊榮和莊嚴。然而,在這波建設浪潮中,有一個墓葬得以幸免,那就是三國時期孫權的陵寢。
孫權,作為三國時期的吳國君主,領導下的吳國與蜀、魏三足鼎立,成為了歷史的經典篇章。他智勇雙全,不僅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有出色的表現,更是得到了各方的普遍認可。曹操,對孫權也是贊譽有加。曹操曾經盛贊說:「生子當如孫仲謀!」可見,孫權在當時的聲譽如何。不過曹操怎麼也想不到孫權和他一樣也是一個盜墓賊。
孫氏家族:從軍事家到東吳的創立
自古以來,孫氏家族在江浙地區便享有崇高的聲譽。祖輩中的孫武,作為古代著名的軍事家,得到了伍子胥的推薦,在吳王闔閭的手下展現了卓越的才華。因此,《孫子兵法》這部經典軍書也流傳了千古。
但當說到孫權,雖然他背后有著顯赫的家族背景,但真正讓他嶄露頭角的則是他父親,孫堅的傳奇經歷。孫堅被人們尊稱為「孫破虜」,曾在各種重要職位上有所建樹,并被授予「破虜將軍」的封號。
孫堅的英勇與策略可見一斑于他與朱儁共同抵抗黃巾軍的事件。之后,他聯手袁術等諸侯挑戰了董卓,讓這位霸主惴惴不安。而孫堅的「長沙王」的稱號,源于他曾起兵于長沙。遺憾的是,他在攻打荊州的過程中遭到黃祖的暗算,去世時年僅37歲,後來由兒子孫權追封為「武烈皇帝」。
孫權的大哥,孫策,接過了父親的旗幟,展現了與父同樣的氣概,被譽為「江東小霸王」。然而,他的人生軌跡也同樣曲折,英年早逝。後來孫權為哥哥追謚「長沙桓王」。
然后是孫權的時代。繼承了父兄的基業,他經過多年的發展,讓吳國逐漸穩固。公元229年,他自立為帝,使吳國正式成立。
對于孫權來說,尊重祖先是他的重要信仰。在當時的習俗中,帝王通常會為七代祖先立廟,但孫權只為父親孫堅立了廟,并將其稱為東吳的「始祖廟」,足見其對父親的崇敬之情。
長沙王的命運與孫權之間的微妙聯系
長沙,這片古老的土地,早在數千年前就有了名為「長沙王」的封號,而當我們提及這一稱號,多數會首先想到漢朝的吳芮。而在後來的歷史中,東吳的開國皇帝孫權與吳芮之間產生了一段頗具諷刺意味的故事。
盡管孫權為其父孫堅修建了一座始祖廟,但每逢祭祀之時,他卻并未親自前往,而是派遣長沙的主政官員代為完成。在那個時代,這樣的做法顯然有些不敬。但更讓人震驚的是,這座廟的修建材料竟然是從他人之墓中取來的,而那墓的主人,正是長沙王吳芮。
吳芮,被視為吳王闔閭后裔的一員,與孫氏家族的前輩有著交往,乃至可稱為恩人。在古代的吳國滅亡之后,吳家的后代紛紛逃亡,其中一部分流落至今日的江西地區,吳芮的祖先便是其中之一。
由于吳芮的非凡才華,他在秦國統一六國后曾被任命為番陽縣令。隨著秦朝的逐漸衰落,吳芮選擇了與項羽合作,后又歸順了劉邦,因而在漢初被封為長沙王,一躍成為七大異姓諸侯之一。盡管他的統治時間短暫,僅一年即去世,但他的兒子吳臣繼續維持了長沙王的地位。
關于吳芮的墓葬,其規模之大在史書中也留有記載。北魏的學者酈道元在考察后,描述了它廣大的規模和周長。然而,這座墓葬最終成為了孫權修建始祖廟的材料來源。
在古代長沙的腹地,有數不盡的古墓。那麼,孫權為何偏偏對吳芮的墓產生興趣,并最終選擇了它作為提取修建木材的來源?
答案藏在一個神秘的葬禮制度中——「黃腸題湊」。這一制度原為春秋時期的天子專用葬法,後來逐漸為功臣和諸侯王所采納。簡而言之,這種葬法意在盡可能地保存尸體,而其葬禮需要大量優質的木材。
黃腸題湊的核心是用柏木搭建的墓室,每根木頭均選自上等原料。考古學家在廣陵王劉胥的墓中發現了兩套完好的黃腸題湊,讓人得以窺探其奢華。僅僅是一個葬套就需用到857根方木,而這些木材即使在經過千年的滄桑后,仍然堅硬如初。
吳芮身為長沙王,其墓葬的規模和奢華是毋庸置疑的。推測他也使用了黃腸題湊葬法,這也解釋了為何孫權會對其墓室中的木材如此垂涎。即使吳芮未使用這種高規格的葬禮,仍然可以確定,他的墓室所使用的木材是大量且上等的,否則孫權不會對其動心。
正史和野史均有關于孫權盜墓的記錄,而除了吳芮,他甚至還盜取了南越王趙嬰齊的墓葬。這樣的行為使他在歷史上留下了「帝王第一盜」的稱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