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產力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致,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,相互幫助也越來越緊密,許多事情一個人根本無法單獨完成。
本著「交互原則」,這次你幫助他,他下次幫助你……一來二去關系會更好,合作也會更默契。順手就做的事情,做個順水人情也實屬正常。
不過,也有一些情況,本來是出于好意的幫忙,結果卻是費力不討好,沒準還會得罪人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借錢,借錢時大家是哥們,還錢時就變成了仇人,這種事情尤其在同事之間。
所以說,有時樂于助人并不是好事,反而讓自己鬧心,尤其是以下幾種情況,趁早拒絕,免得費力不討好。
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相應的成本,「等一下」就是最常見一種成本。如果對方要求你幫忙,連「等一下」的時間成本都不愿意付出的話,何必要幫忙呢?
每個職場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職責,為什麼非要「種別人田,荒自己的地呢?」更何況,需要別人幫忙,就必然做好付出相應成本的思想準備。
就像曾經看到過的一個例子,A正在開會,B請他幫忙,發微信用的語音,A回信息時說:「我在開會語音不方便。」等了一會兒,B發來一條信息,還是語音說:「我在忙沒時間打字。」
你連打字的時間都沒有,別人憑什麼有看的時間,或者是提供幫助的時間和精力呢?
人們總是對看得見的東西有明確的界限,卻總忽略那些看不見的東西,比如,時間、精力……時間是我的,幫助你要浪費我的時間,讓你等待就是你得到幫助的要付出的成本,如果不愿意付出成本,我也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,或者你可以尋求別人幫助。
職場中有這麼一類人,總是登鼻上臉,要求別人幫助,還總認為是理所應當的。這類幫助盡量別接手,很可能本來出于好意幫忙,結果變成了自己的事情。
人與人之間是價值交換,對于那種認為你提供的幫助是理所應當時,不提供幫助也沒什麼大不了的。既然在他們的心里認為,理所應當你該提供幫助,必然沒有下次你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的自覺性。
為什麼職場人很郁悶,本來是幫忙,可是到頭來卻成了自己的事情。就像A正在接待客戶,發現飲水機里沒有水了,正巧看到C,說:「我這邊有客戶,幫忙換一桶水。」一開始只是出于幫忙,可是到后來,A看到沒有水了,總是去提醒C。
還有一件事,小李開車上班,下班順路可以讓同事蹭車,結果到后來,變成了小李下班要走,同事要加班,都會要求小李等待。本來是人情,結果好像變成了義務。
這種事情職場人經常遇到,開始是好意或者是不好意思拒絕,結果好像事情就變成自己的。 要知道幫忙是情誼,不幫是權力,這個權力要掌握自己手里。
職場人都有被認可的需求,尤其是在幫助別人時,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能力,對于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,盡量別接手。
盡量別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幫忙,如果結果滿意還好,一旦結果不滿意,耽誤了別人的事情,也降低了本就不算牢固的信任。
不要為了表現自己,自己都沒把握的事情就承接下來。就像小孩子拎一桶水,把水灑在了外面,等他長大了,已經可以輕松拎起一桶水時,家長都會表示懷疑。
職場不是家,極少有人給再給你機會。無論是為了表現自己,還是出于不好意思,對于提供幫助要先評估自己的能力。
對于自己力所不逮的事情,不要猶豫直接拒絕,因為當別人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,就已經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,硬著頭皮硬上,為難了自己,耽誤了別人,很容易導致好心辦了壞事。
「你幫我去打XX一巴掌。」如果聽到這樣的要求,是不是會覺得說這個話的人腦子進水了?
有些事情幫忙沒問題,但幫忙的前提是不得罪人。人際關系錯綜復雜,有時看似是在幫助別人,實則在不了解情況下,貿然提供幫助,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人了。
同事小王尋求小李的幫助,因為小王與小張有矛盾,結果工作中小張設置障礙,意圖讓小王走些彎路,這時小李沒搞清狀況,覺得自己和小張關系還不錯,于是想從中調節。
結果就是關系沒有調節好,把自己與小張的關系鬧僵。
當然這僅僅是最簡單的一種情況,還有許多復雜的情況,做事簡單,做人復雜,因為幫忙把人得罪的情況職場中十分常見,所以,在幫忙要判斷是什麼事情,對于可能得罪人的事情,千萬別插手,否則費力不討好純屬自作自受。
「賣力變成賣命,流汗變成流血,做事變成坐牢。」無論是做事,還是幫忙,要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,一旦觸碰到果斷拒絕。
有些事情很可能一開始沒什麼,但是隨著事情的發展,形勢可能脫離自己控制,一旦觸碰到原則上的事情,別抱有僥幸的想法。
人與人之間總是在不斷博弈中,在不停地試探彼此的底線,就像大家都是同事,你與每個人交往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一個道理。
幫忙沒問題,但可能觸碰自己原則的事情,堅定一些,果斷一點。自然不會因為幫忙讓自己一步步降低底線,最終導致事態的失控。
這就像貪官一樣,都是從點點滴滴的開始,逐漸膽子越來越大,最終導致了結果無可挽回的局面。
樂于助人是好事,但善于拒絕是本事。因為向你尋求幫助的人,從一開始就已經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。對于有些事情,一開始拒絕沒什麼,但隨著交集越來越多,很可能就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局面。所以,遇到以上幾種情況時,要有善于拒絕的自覺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