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錢的好處,不是今天才發現的,古人也知道。
元代大臣 呂仲實還未做官錢,家庭非常貧寒,一大早就為柴米油鹽發愁,想要脫下衣服去換米。但是妻子不同意,希望保持書生應有的體面。
為此,還留下一句詩 :「典卻春衫辦早廚,老妻何必更躊躇。」
1324年,呂仲實中了進士,做了景州蓚縣尹,改變平民的差役、稅負,讓無數的家庭通過躬耕過上溫飽的生活。
日子越過越好時,他對妻子說 :「嚴霜烈日皆經過,次第春風到草廬。」
在很多家庭,會出現三個字——窮怕了。想方設法致富之后,又走不出「富不過三代」的困局。
那麼問題就來了,如何致富、保財?像呂仲實一樣, 讀書,考取功名,是最大的捷徑,但是很多人卻走不了。
人到中年,重新走進校園,顯然不太現實。那就把社會當成一所大學,為自己撈一桶金,也未嘗不可。
記住以下三點,中年的你,就容易翻身了。
01
賺錢要快,機不可失。
有一個很俗氣的廣告詞:走過路過,千萬不要錯過。
話很俗氣,但是道理很管用。你以為,自己走過頭了,折回來,還能遇到剛剛喜歡的東西。往往是,東西已經被買走了。
人有一個毛病,就是——總以為好的東西,在后面,就像等待一場壓軸戲一樣。
而現實給我們的答案,卻是——很多事情,無疾而終,壓根就沒有壓軸戲。
2010年的時候,朋友小唐在廣州做生意,看中了一套兩百多萬的房子。當時,省一省,也就買下來了。可是他卻觀望了兩年。
到了2016年,小唐發現,他曾經看中的房子,已經賣到了五百萬。
小唐捶胸頓足。他辛辛苦苦六年時間,也賺不到一套房子上漲的錢。
當然,我不鼓勵大家靠炒房,只是建議大家多觀察周圍的情況,看看哪些門路,還存在利潤的空間,然后迅速做起來。
「行動理論」告訴我們,干起來,就已經成功了一半。
人到中年,別總是磨磨唧唧,發現了機遇,馬上開始,來一場悶聲發大財。
02
花錢要慢,該摳就摳。
很多人,口袋里有了幾個錢,就飄飄然,耍起了派頭。帶著狐朋狗友喝酒,給親戚大紅包,抽煙也是很有檔次的。
過奢靡的生活,其實是一種「心窮」的狀態,是炫耀自己。
想要過好日子,就要享受花錢和賺錢兩種快樂,并形成「量入而出」的生活習慣。
比方說,你今天賺了一百塊錢,只花八十元就好了,留下二十元的余地。
花錢慢一點,是一種摳門的技巧。中年人需要逼著自己學會。
有一次,我去菜市場,看到門口有稀奇古怪的海鮮,價格也奇高。本想買一點,嘗一嘗。但是我猶豫了一下,去了一個熟人的攤鋪。
很明顯,這次逛菜市場,我省下了一筆「買海鮮的錢」。
不要為自己的「沖動」買單,這是中年人應有的自律。我們總是推崇「斷舍離」的生活,你不能孔子自己的購買欲,怎麼能做到呢?
那些敗家的人,總是在「斷舍離」——今天買,明天扔。他們買東西不動腦筋,隨便聽人忽悠。
多花一些時間,做好買東西的計劃,對于額外的開銷,要思考幾分鐘。掏錢包的次數少了,生活質量有保障,還能留下不少錢。
03
存錢要穩,考慮長遠。
有錢,不一定是做人的底氣;有存款才是。
如果金錢就是從你的手里經過一次,那麼有錢,也等于沒錢。在我的老家,把這樣的情況稱為「甩手過」。
存下一筆錢,可以用來養老、教育孩子、孝順老人,還能作為資本,投資興業。
當然,存錢,不單純是把錢放在銀行里,還可以有多種模式。
買一套房子,建立愛的小窩。這是很多家庭的首選。如果有必要的話,給父母也買一個小房子讓他們老有所居,還避免了一家人走得太近而吵吵鬧鬧。
想盡辦法讓兒女多讀書,這是教育投資。等兒女有出息之后,家里就再也不要擔心變窮了。你還可以為兒女買一些靠譜的保險,讓他們走上社會時,就能夠得到一些資金支持,減少生活的壓力。
多鍛煉身體,在養生方面適當投資。身體健康了,當你變老的時候,就能持續過上幸福的生活了。
學會一些理財的方法,讓錢生錢。也可以有自己的門店,得到一定的租金。
不管哪一種存錢方式,首先就考慮一個「穩」字。
人到中年,一旦投資失敗,要再次翻身,真的好難。選擇穩步推進,做到心中有數,余生才會踏實。
04
人到中年萬事休,唯有金錢可解憂。
我們繞不開金錢的話題,那就大大方方談錢,知道如何運籌帷幄,把金錢變成自己的奴仆。
抓住機會,狠狠賺一筆,人生有一次飛躍;掐算著花錢,過節儉的生活,每天都有結余;好好存錢,未來越來越輕松。
主持人曹啟泰說:「有支配金錢的能力,就是有錢。」
讓金錢聽你的話,人生高枕無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