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#哪一瞬間覺得自己該離職了?#的千萬熱度話題下,一位醫生分享了自己的離職故事。
一天早上,醫生坐捷運去上班,突然身旁一個女生暈倒在地。他的第一反應是看手機時間,估算自己出手施救會不會遲到。
就在他猶豫的瞬間,旁邊貌似醫務工作者的路人已經上前施救了。出了捷運,醫生淚流滿面,
「到底是怎樣的考勤制度,讓作為擁有急救知識的自己居然猶豫?
又是什麼時候,自己把從醫的初心丟了?
二十年前醫學院門口,宣誓‘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’的我去哪了?」
醫生質問自己,瞧不起現在的自己,于是遞交了辭呈,希望回頭尋找自己的初心。
人們都會有類似醫生這樣的瞬間,因為工作中的種種不如意,或者自己觀念變化,跳出離職的念頭。
收到調薪工資單的時候;
半夜接到領導電話的時候;
加班加點做了一堆廢紙的時候
……
有的離職念頭一夜睡過就放下了;有的念頭在腦海盤旋,吃不準該不該離職,遲遲不能付諸行動。如果遇到以下3種情況,那就不要再猶豫了,把離職提上議程吧!
領導不舍得分錢,或者不會分錢
小A在某房地產公司做項目主策劃,他原來的領導項目部經理離職了。于是,公司總經理把他的學弟兼好哥們B招了進來,做項目經理。
然而,B對銷售工作一竅不通,不會談客戶,不能跑手續,無法穩定員工,甚至連房屋首付、公攤計算都不知道。不足3個月,銷售走了一半,業績也一落千丈。
總經理眼瞅著不行啊,于是把小A叫到辦公室,希望小A能幫B收拾爛攤子,B當領導,A做主部門,并且承諾,只要業績提上來,該升職升職,該加薪加薪。
小A答應了,把B的工作接過來,整理原有工作問題、重新制定策略、培訓員工……忙得飛起。
而B上班時打游戲、喝茶、閑聊,還在辦公室養起了花和鸚鵡;下班后,就陪總經理喝酒、打牌、按摩。
這樣一直到年底,在小A管理下,項目業績完成了全年任務額的140%,團隊還被集團評為優秀銷售團隊,上台領獎的是B。年終獎B拿了11萬,小A兩萬。
年會后,總經理又把小A叫到辦公室,拍了拍小A肩膀,說今年成績不錯,明年繼續努力。然后給了兩條煙,再沒說別的。
于是小A準備走人,找到薪資更豐厚的下家后,遞交了辭呈,總經理和B不同意,但也無可奈何。
離職半月后,B還給小A打電話,說要提交年度營銷策劃報告,沒人會寫,可不可以幫幫忙?小A只說在外旅游沒空,掛電話拉黑。
小A的領導總經理只會畫餅,拍拍肩膀,外加兩條煙就給骨干員工打發了,大頭獎勵給了混日子的關系戶。
打工的基礎目的是掙錢,碰到這樣不舍得分錢,也不會分錢,只會給員工畫餅灌雞湯的領導,沒有「錢」途,可以離職走人了。
陷入糟糕的職場社交關系
小C剛畢業加入了一家公司,當時公司只有4個人,3個老板,1個員工,這個員工就是小C。4年后,小C做了技術開發部門經理,管二十來號人,負責4年來公司所有的技術項目,薪資水平也不錯。
后來,公司轉型,轉為面向政府大型網站建設投標,做網站。而小C部門的下屬都是移動端開發,于是老板打算把技術開發部門整個干掉,再重新招兩個后端人員做成熟產品的日常維護。
就這樣,小C成了光桿司令。不過小C覺得沒啥,想陪公司轉型,大不了重新開始。直到一次開會,老板說想把小C給換了,小C懵住了,心冰冰涼,突然感覺很累,很委屈:「公司轉型了,我也不再是骨干了。」
小C提交了辭呈,老板沒有一句挽留的話。但小C依然認真做好工作交接,把四年的一百多個項目,四百多G文件,一項項交代清楚;還將自己離職可能出現的風險一一說明,并告訴誰能代替他處理這些問題。
可小C離職后,老板的電話就過來了,公司遇到了許多項目問題,希望他能幫忙解決,說;「我一直把你當朋友。」小C直接拉黑。
小C說;「我離開,是因為心真的委屈了。」「委屈」是人們在社交關系中受到傷害后,時常出現的反應,這是一種警報,警告我們正自己正處在一段不健康的關系中。小C就處在一段不健康的關系里,他對公司有歸屬感,為公司盡心盡力,可在老板眼里,他只不過是一個工具人,可以隨時被替換,這是一段不對等的關系。
社會心理學家馬修·利伯曼,在書籍《社交天性》寫道; 「人對社交的需求甚至大于對食物和溫暖的需求,不甚理想的社交關系給人帶來的痛苦,與真實的身體疼痛無異。」
處在糟糕的社交關系里,就像被暴力圍繞,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負面影響。典型的就是言語霸凌,雖然沒有直接的暴力傷害,但字字如刀刻心。 意識到自己陷入糟糕的職場社交關系中時,要盡快辭職脫身,不然早晚抑郁。
喪失了工作意義
日本著名電影導演黑澤明拍過一部電影《生之欲》。
電影主人公渡邊是市政廳市民科科長,做了近三十年公務員,每天上班好像忙忙碌碌,卻也不知道在忙些什麼,頻繁看表混著時間。電影畫外音說他:「如同行尸走肉的家伙,實際上早已經死了二十年,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保住職位,而保住職位的最好方法,就是什麼也不做。」
一群市民聯合到市政府申請填平社區附近的臭水溝,在上面建個小公園。卻被「渡邊們」踢皮球,推諉了回去。
一個月后,渡邊去醫院檢查出來胃癌,時日無多。痛苦的他回到家里,想要找兒子尋求安慰,卻偶然聽到兒子兒媳謀算著,怎麼用老人的退休金買房子。渡邊沒再跟兒子說胃癌的事,只是看著妻子遺像,追憶往事,千頭萬緒涌上心頭,只覺一陣悲涼。他絕望了,取出一半存款,不再去上班,去酒館借酒澆愁。
后來,渡邊從一個年輕的女同事身上的生命活力上,獲得了啟示,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,振奮了精神,開始努力推進社區公園的建設。市政府各個部門依舊推諉,可渡邊已完全不顧忌這些了,如果對方推諉應付,他就每天到部門辦公室蹲點。5個月后,在人們的懷念中,渡邊在小公園的秋千上過世了。
渡邊的故事很簡單,是一位老人,活著等于死了,真的要死了,反而重新活過來,關于生活的意義的故事。
為什麼渡邊之前在工作中如同行尸走肉?因為他喪失了對工作的意義,只是想領一份薪水,不想服務群眾,為社會貢獻價值,后面遭受兒子兒媳的打擊,更是生活的意義都喪失了。然而,胃癌強迫渡邊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,他也隨之「復活」了。
心理學家認為尋求意義是人類的基本動機,還有研究表明,生命或者工作的意義會讓人身心更健康,更幸福。
正常情況下,工作是有意義的,一些是直接的,比如工作中完成項目的成就感;另一些是間接的,比如工作獲得的收入支撐了自己的興趣、家庭.....正是這些意義讓我們可以保持驅動力,不至于做什麼都不得勁,保持幸福的感受。
如果情況異常,工作喪失了意義,上班如上墳,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,就有必要離職調整一下心態了。
不合適的工作就像枷鎖,束縛住人,讓人無法舒展。當我們遇到以下3種情況時:
1 領導不舍得分錢,或者不會分錢;
2 陷入糟糕的職場社交關系;
3 喪失了工作意義。
離職未免不是一件壞事,入職是因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離職也是。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