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古人說:「五十知天命,六十耳順,七十古稀。」
一個人到了五十歲,命運就基本上定型了,難以改變了;到六十歲,就應該「坐享其成」了,把上半生奮斗的成果都拿出來,滋養老年生活;七十歲就不要折騰什麼了,能夠健康活著,就已經難能可貴了。
可是,總有一些人,能夠逆向而行,在本應好好養老的年紀,做成了大事,讓人瞠目結舌。
根據現實情況來觀察,就會發現,六十歲之后,能夠悶聲發大財的人,多半是以下幾種人,有過人之處。
02
第一,閑不住的人,一輩子都在賺錢。
詩人李商隱說:「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。」
在我們身邊,總有一些人,從來沒有意識到,到了老年,要好好休息,而是習慣了過某種生活,沒有辦法閑下來。
如果有一天,真正閑下來了,反而會變得頹廢。
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生活,上半生的經驗、經濟積累,都在后半生用起來,反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,超越了平凡。
作家姚秦川寫過這樣一個故事:上世紀七十年代,日本東京有一個叫小野二郎的人,開了一家壽司店。
為了招攬生意,小野二郎想了很多辦法。
最關鍵的一點,就是控制壽司的溫度,保證口感。溫度高低,不能用溫度計來衡量,而是用手去觸碰。因此,他總是戴著手套工作,讓自己的手很細膩,能夠精準感知溫度。
小野二郎在八十多歲的時候,也沒有停止工作。他說 :「到了我這個年紀,工作也沒有達到完美,我會繼續。」
事實上在我們身邊,也有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,沒有閑著,而是做生意,發點小財。久而久之,他們的財富就持續增加了。
人生沒有真正的終點,只是壽命有終點。因此,把人生的事業,持續推向高處,做到完美,時間越長,賺的錢越多,人生也更加陽光燦爛。
03
第二,蓄謀已久的人,把「退休」但是開始。
很多人,在職場上,冒出很多的點子,但是因為工作很忙,無法去實現。因此他們退休的時候,馬上就開始行動,把想法變成實踐。
有一段時間,浙江麗水的生意人陳金英,得到了大家的點贊。因為她負債兩千多萬,但是很誠信,在八九十歲的時候,把債務還清了。
她本來是一個醫生,五十多歲就退休了。退休之后,琢磨著做點什麼。因為當地很多人做羽絨服,于是她加入了該行業。
商海里,幾經沉浮,從賺錢到負債累累,再到還債、賺大錢,讓她很疲憊,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意義。
在我們身邊,總有一些退休老人,他們帶著一份「好玩」的心,去創業。開書店、開茶樓等,剛開始的時候,不是以賺錢為目標, 但是——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意插柳柳成蔭。經過若干年的「試一試」,無意中就發大財了。
人啊,只要有想法,并且敢于嘗試,就會有成功的機會。
04
第三,技術精湛的人,輕輕松松賺大「錢」。
生理學家、醫師巴甫洛夫說過:「感謝科學,它不僅使生活充滿快樂與歡欣,并且給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。」
巴甫洛夫在醫學界主要的貢獻,就是發現了「條件反射」。他用狗做實驗,反復用食物、外界條件等來刺激狗的神經,然后觀察對應的現象。很快,他寫出了《腦的反射》理論。
為了把條件反射搞清楚,他持續研究了三十多年,直到過世的那一刻。
根據記載,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,有人敲門,來探望。他說:「我很忙......」
看過這樣一段話:「和巴甫洛夫相比,我們周圍,很多旺盛的生命,一心一意謀位置、拿票子,這樣的生命,真的很不幸。」
財富可以是金錢,也可以是精神,還可以是「奉獻」。
如果一個技術精湛的人,退休之后,還去幫助更多的人致富,把技術變成生產的能力,他就是「致富帶頭人」;如果他把技術用在自己身上,賺一筆錢,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
年輕的人,可以依靠體力賺錢,老年人可以依靠腦力賺錢。 技術,就是智慧,就是無形的財富,是留給子孫后代的財富。
05
第四,緊跟時代的人,相機而動,順勢而為。
網絡時代,說不準誰在某一天就走紅了。
老太太也有當網紅的機會。比方說,在李子柒發家致富的路上,我們看到了她的外婆。雖然沒有人說,外婆很富有,但是外婆在李子柒的「財富之源」。
隨著社會的發展,賺錢的門路,不再是「三百六十行」,我們還可以另辟蹊徑,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。
六十歲之后,只要愛琢磨,一些旁門左道的事情,自己創造的手藝,都能讓自己發財。比方說,一些會做特產的老人,很受社會歡迎。
06
當然,并不鼓勵老人們使勁折騰,一切向錢看。只是客觀分析一些發財的現象,為有想法的人提供參考。
富人巴菲特說過:「投資必須是理性的。如果你不能理解它,就不要去做。」
如果你六十多歲了,還想賺點錢,那就勤于思考,根據實際情況去尋找發財的機會,學習發財的方法。
賺錢的路上,不要大聲宣揚。成功了,自己開心,失敗了,也不會被人笑話。畢竟,錢財是身外之物,我們最需要的是致富的「精神」。
任何財富,都不是空穴來風的;有多少錢,才是富人,也沒有固定的標準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財運不忘勤快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