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《舊約》里寫道:「朋友乃平常親愛,兄弟為患難而生。」
不管你認識多少人,真正和你有血脈關系的人,也就那麼幾個人。
不管你多有本事,真正落難了,來幫助你的人,不會有很多人。
匆匆忙忙走過大半生,你變老了,父母就更老了。忽然有一天,父母說走就走了,再也不會呼喚你的乳名了。
父母過世的時候,兄弟姐妹圍坐在一起,想辦法做好安葬的事情,接著就要商議以后如何維系大家庭。
送別父母,這是人生最悲痛的時刻。唯有兄弟姐妹才能真正感同身受;別人會力所能及地幫你,但是在慰藉心靈方面,愛莫能助。
那麼,沒有父母牽頭,兄弟姐妹如何相處呢?從現實來看,應該回避以下幾件事,千萬別手足相殘。
02
第一,爭利有分寸:家庭財產分配好了,就不要反悔,議論紛紛。
我的外婆過世后第三天,幾個舅舅圍坐在一起,商議如何分配家庭財產。
小舅舅和四舅舅爭執不下,都認為自己贍養父母的功勞很大,要多得一份錢。我的母親見狀,默默地走開了。
過了幾天,四舅母送來一千塊錢,交到我的母親手里。
四舅母問:「有這些,夠了吧?」
母親說:「多少都沒有關系,實在沒有,就算了。」
農村有句俗語:「放高高,子孫中狀元;放低低,剩田又剩地。」
也就是說,從父母家分到最后一筆錢,就是「手尾錢」,藏在兒女的家里,寓意著世代興旺。因此很多人希望自己得到的份額,越多越好。
事實上,做人要大度。 能夠拿到一分錢「財產」,也就足夠了。寓意,遠遠大于財產本身。
兄弟姐妹交往的時候,就不要談論家庭財產的事情了,吃虧是福。只要忘記這件事,又會得到「心安是福」四個字。
任何一種關系,都忌諱翻舊賬。你不要以為,事情過去了,誰都能夠迅速淡忘,談笑風生。
03
第二,社交有距離:珍惜緣分,同時保持距離,別交往太頻繁。
很喜歡這樣一段話:「家庭關系,就像手里的一把沙子,松松地握著,它一點也不會漏;輕輕地托著,才會長久。你握得越緊,它漏的就越多。」
父母過世了,兄弟姐妹就是最親的人,需要珍惜。
如何珍惜緣分?不是捆綁在一起,也不是每天都聯系。而是順其自然地交往,逢年過節能夠聚攏在一起,吃頓飯,就很好了。
隨著社會的發展,越來越多的人,遠離老家,在異地安家;也有一些老人,隨著兒女,去了異國他鄉。親人們要聚一聚,都顯得很為難。
有道是,遠親不如近鄰。
想一想,自己都是一把年紀的人了,要遠行,是有難度的。非得要去遠方看一看兄弟姐妹,還得征求兒女的意見,甚至要兒女開車送著去。
一般來說,借著喜宴的機會,幾個小家庭圍坐在一起,吃頓飯,比較實際。平時的社交,主要體現在網絡上的溝通,電話問候等方面。
04
第三,幫忙有限度:在借錢、還錢方面要減少交集,別扯不清。
在電視劇《都挺好》里,蘇母的弟弟借了錢,但是有賴賬的想法。
他說:「我姐姐記賬,也就是記賬,從來沒有說要還錢啊。」
蘇明玉說:「舅舅,你也從來沒有說,借過這筆錢吧?」說完,她還安排身邊的人,把對話錄下來。
兄弟姐妹之間,借錢不是奇怪的事情,誰遇到了急事,要幫個忙,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但是要把握尺度,要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,還得考察對方的人品如何。
有句難聽的話:「日防夜防,家賊難防。」
一旦遇到扯不清的「幫忙」,又缺少父母作為「中間人」,事情就很難辦了。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,自己也有些糊涂了,在經濟上,根本就沒有辦法管理。
要明白這樣的事實:人老了,不再是「一家之主」,要把一切交給兒女。
一旦有錢財上的問題,及時和兒女溝通,并且也和對方的兒女通個氣。就這錢還不上,起碼晚輩之間,還能「認賬」。
05
第四,管家有方法:別把上一代的仇恨,留給下一代去處理。
《左傳》里寫道:「兄弟雖有小忿,不廢讎親。」
小時候,兄弟姐妹在一張桌子上吃飯,嘻嘻哈哈去上學。長大了,各自去奮斗,成立小家庭。
有欣喜,也有矛盾。但是我們都要吞下去,不要傳遞下去。畢竟,老人和任何人的矛盾,都是自己的事情,不能因此讓兒女不得安寧。
一些老人,在交談的時候,喜歡對兒女說:「記住了,你的舅舅,當時欺負我們家,還拿走了家里的東西,霸占了一塊地。」類似的話,一旦說出口了,就收不回來了。要是兒女一激動,立馬就去找「舅舅」,事情就鬧大了。
有這樣一句土話:「一代親,二代表,三代四代認不了。」
晚輩之間,血緣關系會越來越淡化。如果有緣分的話,朋友關系會取代血緣關系。因此,老人要根據「換代」的規律去看問題,不要總是老調重彈。
06
元代劇作家王實甫說過:「悲歡聚散一杯酒,南北東西萬里程。」
任何時候,兄弟姐妹見面了,喝酒吃飯,多憧憬美好。有恩怨的話,就放在酒杯里,吞下去,就沒事了。
如果大家都很老了,見一面少一面,時間很貴,哪能用來吵架呢?
父母在天國,看著大家,期待大家庭,和和美美。
古人說:「死生亦大矣,而不得與之變。」
人生不長,除了生死,都是小事。